查看原文
其他

【东台记忆】吴家桥水井的故事

唐雅 邹稳林 东台时空 2022-07-18

点击上方免费订阅"东台时空"


吴家桥水井

文/唐雅 邹稳林

◆ ◆ 


  骄阳似火,茅草枯黄,河床露底。1943年入夏的两个月来,滴雨未下。粟裕手拿蒲扇,伫立在新四军一师司令部小院门前的凉棚下,凝视着远处叶儿打蔫的老槐树,眉头紧锁。一师驻地吴家桥四周都是盐碱地,没有一条淡水河,根据地军民饮用水长期依赖河沟储集的天然水。如今,持续的干旱早已把河水蒸发殆尽。饮用水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,不仅会给军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困扰,而且会影响根据地的稳固。

  “粟司令,吃饭了吗?”周老汉拎着木桶,气喘吁吁地来到门前,向粟司令打着招呼,“这老天爷是咋的啦,想让我们老老少少都渴死啊?”

  “周大爷,今天找到水了吗?”粟裕一边搬条凳子请周老汉坐下,一边接过木桶。只见桶内的小半桶水黄乎乎的,与泥浆差不了多少。周老汉坐下来叹了口气说道:“这日子恐怕是没法过了,太阳一烤,玉米都枯死了,这干旱天,我这辈子还是头一次看到!”

  粟裕递过蒲扇,亲切地说:“大叔,您见多识广,看看有没有法子解决眼前这个困难?”“办法倒是有,就是要挖井。”周老汉擦了擦汗,边扇扇子边抱怨:“可前几天,我们几个人挖了老半天,也没挖出一点点甜水。”

  粟裕听罢,随即吩咐警卫员把炊事班班长老李叫来,老李刚到,粟裕就问:“你会挖井吗?”老李说:“以往行军打仗没有水时,也挖过,可这黄海之滨挖口甜水井恐怕不容易啊!”

  村南、村北、村东、村西,粟裕带着炊事班长等几个把整个村子跑了个遍,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地方。正当大伙儿几乎失望之时,粟裕忽然像见了宝贝似的说:“那儿可能有水。”大伙儿定睛一看,不远处的洼地里玉米绿生生的。对呀!其他地方庄稼枯黄,这儿却长势旺盛,没水哪能这样。大家顿时开了窍,不等粟司令命令,立刻拥上前去,你一锹,我一铲地挖开了,没多久,水就冒出来了。老李一尝,乐疯了似的喊道:“粟司令,甜水,甜水呀!”

 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下子传了开去,整个村子沸腾了!正当大家沉浸在喜悦中时,粟裕已抽身回到司令部,命令警卫排全体战士,寻找杂草茂盛处挖井。一声令下,军民齐动,只花了半天时间,便在桥南、桥北、桥西南、吴家桥和司令部附近挖成了5口10米深的水井,口口见水,滴滴甘甜。

  晚上,粟裕晚饭还没吃好,周老汉便沏来一杯茶,乐滋滋地说:“粟司令,你肯定是菩萨下凡,不然你怎么一急,地下就生水了呢!”

  一口口水井,解了老百姓的燃眉之急,更体现了军民一家亲的鱼水深情。现在吴家桥东边的枪械所遗址内,还保留着一口粟裕与老百姓共同打出来的水井。每当回想起当年粟裕汗流浃背指挥打井的情景时,当地百姓都异口同声地说:“饮水思源念亲人!” 热爱人民是铁军的根本宗旨,新四军处处为人民群众谋生存,创平安,造福利,和人民打成一片,形成了军民相互依存、生死与共的革命情谊,正是“吃菜要吃白菜心,当兵要当新四军”。人民群众视新四军为子弟兵,是掩护新四军的“青纱帐”。当年的新四军生存条件十分艰险,敌、伪、顽夹击,处境相当复杂,但新四军生存下来了,并成为一支驰名中外的“铁军”,靠的是什么?一条重要历史经验,就是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。



◆来源:东台日报

◆互动信箱:jsdtsb@163.com

◆微信公众号:东台时空(微信号cyh_jsdt)

社保查询 | 交通查询 | 百科知识 服务电话 | 生活健康

东台时空

点击下方“阅读原文”,了解更多最新信息。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